说白了,今年夏天动力煤想大幅涨价,难度非常大。市场情绪整体偏悲观,不是没理由的,主要是几个“老大难”问题叠加在一起了:
1. 煤实在太多了,堆得到处都是:
港口库存压顶:环渤海那几个大港,煤堆得跟小山似的,库存总量长时间在3200万吨以上晃悠,这可比往年正常水平高太多了。虽然6月份去库幅度较大,不过截至6月26日,环渤海九港库存总量2824万吨,仍较去年同期高出116万吨。
电厂仓库爆满:沿海那些主力电厂,库存都够用20天以上,有些甚至超过25天。家里有这么多余粮,夏天到了也没那么着急去抢煤补库。
社会库存消化慢:整个社会面上的煤炭库存,比去年多出来1100多万吨,去库存的速度慢得让人着急。你看那些国有大矿,库存比年初多了快600万吨,比去年同期猛增60%还多。下游拉煤的船少得可怜(环渤海锚地船经常不到20条)。
2. 供应端根本“刹不住车”:
国内产量居高不下:2025年1-5月,全国规上煤矿原煤产量19.85亿吨煤,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山西、陕西、内蒙、新疆四大主产区占了总产量的81%,产量稳得很。虽然煤价跌了不少,有些矿已经开始亏本,但产煤大省(比如山西)为了保经济、稳增长,还是要求煤矿“多挖点补价格上的损失”,主动减产的动力不足。
进口煤源源不断:今年前5个月进口煤炭1.89亿吨,虽然比去年同期进口量降了7.9%,但这个量绝对不算少。印尼、澳洲的低价煤不停地到港,对内贸煤价格是个持续的压力。而且进口煤里高卡煤(热值高的好煤)比例在增加(像俄罗斯高卡煤5月进口就环比大涨超50%),把国内高卡煤的市场也挤占了不少。
3. 用煤的需求“支棱不起来”:
新能源抢了火电的“饭碗”:风电、光伏装机跟插了翅膀似的猛增。到今年3月,全国太阳能和风电装机同比分别暴涨43.4%和17.2%。结果就是,1-4月份,火力发电量反而降了4.1%,风光发电量却分别大增19.5%和10.9%。江苏等地电力集中竞价成交价跌至地板价,同比降24%,较煤电基准价低20%。清洁能源越来越给力,夏天用电高峰对煤的依赖自然就减弱了。
工业用电“拖后腿”:制造业PMI数据一直不太好看,在荣枯线下面趴着,第二产业的用电增长很疲软。1-5月燃煤电厂发电量累计下滑了6.8%,工业用电需求恢复得远不如预期。像水泥、钢铁这些用煤的非电行业,被房地产拖累得够呛,对煤炭消费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
4. 市场信心快跌没了,价格还在往下出溜:
煤价跌跌不休:现在5500大卡的好煤,港口价已经掉到618块左右一吨了,比年初跌了近20%,创了最近四年新低。大家熟悉的煤价波动区间,从去年的700-900,直接压缩到了600-800。很多人都在担心600块这个关口能不能守住,贸易商根本不敢囤货赌行情。
旺季不旺”成了新常态:去年夏天煤价就没怎么涨起来,“旺季不旺”的苗头已经出现。今年5、6月份,煤价还在继续往下探,这更让大家觉得,指望夏天用电高峰把煤价拉起来,恐怕是没戏了。就算现在沿海八省电厂每天烧煤的量确实在增加(比如日耗升到了176.7万吨),但架不住库存高,加上新能源分担压力,电厂补库都是零零星星的,很难形成一波集中的采购热潮把价格顶上去。
5. 天气和政策也不给力:
天气不够“帮忙”:之前冬天不太冷,现在看夏天也可能比较温和,居民用电的峰值可能没那么高(今年1-4月居民用电增速就低于预期)。而且国家保供政策很明确,电厂手里有充足的长协煤(合同煤)保底,市场煤的采购比例自然就减少了。
库存消化需要时间,反弹也难有劲:就算6月底、7月最热的时候,电厂日耗能冲到240万吨(沿海八省),要把现在这么高的库存消化掉,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供应这边不出现明显的大规模减产,煤价就算反弹,力度估计也就一二十块钱,而且很可能撑不住。不少机构(像五矿期货)都判断,如果过了8月工业需求还起不来,煤价很可能又要掉头向下。
综上,今年动力煤市场核心矛盾就是:"强供给+高库存+弱需求"这三座大山压着,就算夏天用电量上去点,也很难把积压的过剩量消化掉。煤企的日子不好过,要么想办法转型(比如搞煤化工),要么抱团取暖(兼并重组)。想赌短期行情,得盯着6月底港口库存是不是能快点降,或者会不会出现连续极端高温天气。不过整体看,今年夏天煤价想翻身,希望非常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