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这是中央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从我国积极行动、迈向“3060”双碳目标,到绿色转型顶层设计出台……诸多信号让各行各业萌发绿意。
低碳是新制约,也是新机遇,怎样在绿色浪潮里淘金?
两个多月来,调研组在全省各地走访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环保产业、新材料等领域10余家企业,他们或在能源转型中探寻商机、或在循环经济中创新模式,不断逐绿前行、提升竞争力。
能源转型 清洁能源催生庞大商机
能源转型是绿色发展的起点。近些年,国内外建立碳排放相关的气候应对机制,让清洁能源有了更广阔的市场。
“浙江化石能源紧缺,但有丰富的‘风光核储’资源。”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能环所正高级工程师叶子菀介绍,浙江持续推进能源转型,计划打造光伏、风电、储能3条千亿产业链和充换电、核电、氢能、抽水蓄能4条百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形成绿色增长点。
今年上半年,浙江非化石能源装机约占浙江电力装机总量的52%,占比首次超过火电机组。这意味着,浙江能源结构到了拐点,背后蕴含的庞大市场等待着企业去挖掘。
苍南已经站上了风口。俯瞰苍南县沿浦湾,三澳核电项目工地上车辆往来、塔吊林立。不久前,靠近海边的一期联网工程竣工投产,正式接入国家电网。全部建成后,该项目每年发电超540亿度,将通过全省电网送往众多企业和千家万户。
在双碳目标之下,核电受到热捧。以三澳核电为例,6台机组全部投产后,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00余万吨,相当于造林11万公顷。
“这不仅可以缓解浙江用电压力,还可以大大降低发电成本。”中广核苍南核电有限公司安全总监李俊峰说。
在三澳核电开放区的展板上,记者看到,一期工程除了投建央企、省市县国企之外,唯一的民企代表——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参股2%,这是我国首个民营资本参股的核电项目。
核电行业向民企敞开了大门,而且这扇大门越开越大。今年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核准浙江三澳核电二期项目,将民企参股比例提升到10%。省民营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第一时间把这个信息透露给诸多民企,27家企业表示有意愿参与,最终4家企业成功参股,它们都是从事实体经济的行业头部民企。
不仅是核电,海上风电也很“热闹”。
沿着苍南168黄金海岸线一路向北,可以望见连片的海上风电机组徐徐转动。这些年,能源央企华润、华能,省属国企运达风电,民企远景科技相继在这里布局,让苍南成为全省海上风电发展最迅猛的县城。如今,近海趋于饱和,苍南把目光投向深远海,未来将跟随全省规划建设单机规模更大的风电场。
华润海上风电(苍南)有限公司负责人习金程说,苍南的风力资源格外优越,华润建设的“苍南1号”每年可以发电13.5亿度,有效利用时间比其他沿海地区高10%。
能源转型不仅带动项目建设,还促使产业链上下游就地扎根。
距离三澳核电不远处,苍南绿能小镇正在开发和招商,围绕两大清洁能源,浙南放射医学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已建成投用,海上风电、电池储能、海底电缆等配套制造业或落地、或签约,即将在此集聚。
这为本地企业带来了新契机。三澳核电落地后,苍南仪表集团旗下的东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下两笔订单:核级流量测量装置和数字化控制保护系统配套机柜,金额约4000万元。这些年,东星能源已打入中核集团、法国电力集团等核电龙头的供应商体系,还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实现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