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能源资源小省、消费大省的双重身份,对外依存度高,又兼具高温+台风等极端气候威胁的浙江,在构建更有韧性的能源体系方面,堪称典型样本。
从今夏成功应对高温大负荷考验的实践看,浙江探索气候适应型能源系统的路径,也逐渐清晰。
让盘子更大更稳。强化机组和燃料管理,度夏统调火电机组出力达5843万千瓦,其中统调煤电出力达4879万千瓦,均创历史新高。积极争取省外来电,今夏外来电最大达4780万千瓦。宾金、灵绍、白浙三回特高压直流在晚峰关键时段也实现同时满功率运行。
让供给更低碳。浙江传统能源清洁化加速,新能源出力不断增加,度夏前完成1250万千瓦风光储资源投产发挥实效。今夏高温高辐照天气下,光伏发电条件较好,浙江光伏最大出力达3785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增加出力超过1200万千瓦。7月至8月,光伏日均最大出力超过3000万千瓦,成为午峰保供的关键,有效避免“午峰晚峰电力双缺”的严重局面。
让调节器更灵活。加强网侧储能、抽蓄灵活调用,夏季储能最大充、放电功率均超过22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抽蓄最大充、放电功率均超过900万千瓦,有力提升系统“顶峰填谷”的能力。
还有更多看不见的“清洁电厂”——虚拟电厂,在“拔地而起”。不同于传统电厂靠煤发电,虚拟电厂通过聚合各类分布式资源,整合为统一调度的“城市电力调节池”,让“发电”更绿色、经济。
今夏,浙江累计吸引30家虚拟电厂参与,最大响应负荷达92万千瓦,相当于瞬时“唤醒”一座中小型火电厂的供电能力,累计响应电量约1000万千瓦时。
用能习惯也经引导而改变。这从今夏负荷曲线的特点中,就能发现。午峰最大负荷大幅增长,但晚峰最大负荷增量略偏小。从7月至8月统计数据看,晚峰最高负荷占全天最高值比例平均值为86.14%,较去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
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计划处副处长沈绍斐表示,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等负荷快速发展,受分时电价政策、省内现货市场价格等方面引导,部分灵活负荷从晚峰转移至午间低谷时段。
围绕“双碳”目标,浙江企业已把绿色低碳发展归于常态。今夏还有1600余户工业企业把32天的集中检修放在尖峰期,助力电网调节负荷。
此外,电力输配侧致力于提升基础设施强度,浙江电力气象中心依托AI技术持续进行预警研判,尽可能减弱台风等气象灾害对电网的影响。
“源网荷储”互动升级,多能互补与柔性调节日臻完善。电力系统越来越贴近气候特性,电网韧性得以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