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力本身的价值属性看,它是商品,但又与传统大宗商品不同。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将能源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保障电力安全已上升为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也对电力的安全稳定可靠供应提出了更高要求。
再从电力的经济属性看,电力是一种即发即用不能大量储存的特殊商品,生产与消费须同时完成。并且,电力交易存在诸多附加条件,如时间段条件,有无可用的传输通道,成本如何,是否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如何调度等。因而电力市场不同于多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品市场,其交易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这几年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同时也是为了适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能的绿色属性逐渐被激发。浙江在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今后五年要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工程,推动能源的安全、经济和低碳发展。
上述的电力三个属性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能源的安全、经济、绿色这个“不可能三角”问题。
要想优化或者解决这个问题,业内专家认为,应遵循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下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电力市场机制,同时进一步发挥政府和有效电力市场的互补作用,通过电力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加上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行政干预,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剑合璧”。
2015年,电改9号文发布后,国家从顶层设计着手,建立并完善了若干规章制度,引导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方向和规划。
资源禀赋条件并不特别好的浙江,通过各方努力争取到了全国第一批电力现货交易试点,并于2017年9月印发浙江电力市场改革、电力市场建设等一些配套专项方案,提出“建立以电力现货市场为主体、电力金融市场为补充的省级电力市场体系”。
2019年浙江电力现货市场扬帆起航。该年9月20日—26日,浙江电力现货市场第一次(周)结算试运行顺利完成。同年,浙江还配套放开售电市场的交易,引入售电公司,开展四大行业用户售电市场交易,从售电侧推动电力的价值属性体现。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浙江于2021年8月创新开展独立第三方辅助服务市场,实现虚拟电厂等可调节资源参与备用辅助服务交易,进行削峰填谷,保障浙江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同年,浙江还配合北京交易中心完成全国首场绿电交易,成交电量超3亿千瓦时。发布《浙江省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正式放开除居民农业及保障性发电外的发用两侧电量入市,并组织开展了浙江省首次代理购电工作。
2022年,浙江在连续高温和外来电匮乏以及一次能源价格迅速上涨等多重不利条件下,努力寻求保供和稳价的平衡。
2023年底,随着供需关系的趋缓,一次能源价格下降,为电力市场化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条件。浙江“四箭齐发”,修订中长期交易规则、售电公司管理办法等,市场化交易工作持续深入。
2024年,历经各类复杂运行模拟考验,浙江重启现货市场交易,并于5月1日起进入长周期结算试运行。
时至今日,电力市场化改革已近10年,“初长成”的浙江电力市场活力有序激发,市场公平开放,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成本反映与杠杆调节作用显著改善,调节供需、保障供应的作用逐步提升。
截至2023年底,浙江电力市场注册用户超12.7万家,居国家电网公司系统首位。年交易电量3445.3亿千瓦时,占用户总用电量比重超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