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港航中心获悉,全球航运权威媒体《劳氏日报》近日公布了2021年全球100大集装箱港口排名,嘉兴港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提升,位列全球第83位,较2020年的第89位上升了6位。港口排名的跃升,标志着嘉兴进一步将港口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嘉兴河网密布、航道通达,港产城融合度高,“前海后河”的海河联运区位优势明显,是浙北地区重要开放门户和大型综合物流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海河联运枢纽。
嘉兴港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北岸,是浙江省在杭州湾北岸唯一的出海口,港口自东至西分为独山、乍浦、海盐三大港区。随着腹地经济、临港产业和集疏运系统的不断完善,嘉兴港逐步发展成为以海河联运为特色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近年来,嘉兴交通以“枢纽嘉兴”为总抓手,全面加快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建设,奋力当好全省海河联运建设主力军,为水运高质量发展提供嘉兴样板,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为经济稳进提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充分发挥优势
建设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
“今年4月,我市印发了《嘉兴市建设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加快完善港航基础设施、持续提升海河联运服务品质、大力椎进智慧绿色发展、持续优化运输发展环境四大主要任务,全力推进海河联运建设。”
市港航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方案》,到2025年,嘉兴港集装箱海河联运吞吐量将突破160万标箱、比2020年增长300%以上,带动嘉兴港货物吞吐量超1.5亿吨、比2020年增长30%以上;集装箱吞吐量将超500万标箱、比2020年增长150%以上;嘉兴港排名力争进入全国前10、全球前30以内;我市将基本建成效率高、服务优、成本低的长三角地区海河联运枢纽港。
近年来,嘉兴港不断整合码头资源、优化港口功能,大力推进集装箱业务发展,步入提质增效的快车道。今年1至7月,嘉兴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1.64万标箱,同比增长29.16%,增速全省第一;海河联运集装箱吞吐量41.71万标箱,同比增长81.98%,其中7月份,全港完成海河联运集装箱量7.23万标箱,同比增长167.89%,再创历史新高。
嘉兴港还以建设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为目标,进一步加快集装箱集疏运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航线拓展。截至目前,嘉兴港已开通至日本、越南、俄罗斯、泰国4条近洋航线,乍浦港区至宁波舟山港、独山港区至上海港2条外贸内支线,嘉兴至营口、锦州、唐山、泉州、广州等12条内贸航线,以及21条海河联运内河班轮航线,海河联运枢纽建设效能进一步发挥。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充分发挥口岸开放和海河联运双优势,全力保障了嘉兴水路运输畅通。
多点取得突破
推进口岸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直以来,嘉兴港面临着乍浦、独山、海盐三个港区间发展不够均衡,部分硬件设施尚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等制约性因素,今年我市已在多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市港航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6月10日,嘉兴港乍浦港区、独山港区共9个泊位通过对外启用验收,这也是浙江省近15年来开放泊位一次性通过验收最多的一次。
本次验收,标志着乍浦港区主要码头已全部建成并实现对外开放,独山港区开放码头数量也翻了一番,嘉兴港对外开放泊位增加至37个,外贸吞吐能力提升幅度达到80%。
码头开放大幅扩容,有力发挥了嘉兴“前海后河、海河联运”独特优势。其中,独山港区A7、A8LNG码头是浙江嘉兴(平湖)LNG应急调峰储运站项目的专用码头;独山港区B27、B28码头为粮食码头;独山港区D1、D2、D3码头是浙北地区最大的专业化煤炭公用码头,也是全国最大的海河联运项目。
乍浦港区E4泊位是嘉兴港区三江化工EO/、华泓新材料丙烷脱氢二期等今年多个投产项目的配套码头,开放后乍浦港区化工品接卸能力将提升60%;乍浦港区D3泊位开放后,D区11个集装箱及散杂货泊位实现全部开放,将与后方内河港池、航道形成乍浦港区海河联运发展新优势,助推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
此外,嘉兴港海盐港区传化智慧河港项目使用港口岸线已正式获批,成为全省首个获批的千吨级内河码头。嘉兴港海盐港区传化智慧港项目是列入省市“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对于完善海盐港区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嘉兴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落实“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落实浙江海洋强省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全力推进口岸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推动经济稳进提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注入新动能,发挥新优势。